彭道儒教授简历与事迹
彭道儒,男,汉族,中共党员。1928年7月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中医世家,1955年武汉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邮电学院(后改为北京邮电大学)工作,先后担任助教、讲师、副教授、教授、兼任实验室主任、教研室副主任、主任、研究所所长等职,又曾任北京市第五届科协委员,北京市第五、六、七届政协委员,全国第七、八届政协委员。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、邮电部全国劳模、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、联合国科技之星、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,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等荣誉。
彭道儒在饱尝旧社会“三座大山”压迫的苦难经历后,于1951年越级考上了大学,1955年武汉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邮电学院工作,以满怀报国激情投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宏伟建设高潮,他一面勤于教学,一面发奋开展科学研究,几十年如一日,在教学方面努力培养了本科生、研究生二千多人;编写了《普通化学》、《有机化学》、《半导体化学》、《金属腐蚀与化学防护》等多种教材,受到学生与同行的欢迎与赞扬。在科研方面更是不懈努力,刚步入工作两年于1956~1958年,便研究成功我国第一个高效“02-钢铁酸蚀缓蚀剂”,紧接着他应用该缓蚀剂创造出“02-钢铁酸蚀缓蚀剂锅炉酸洗除垢法”,一举解决了我国多年存在被称为老、大、难的水垢危害问题,为我国工业发展及交通、取暖等方面立了头功,被列为我国第二、第三个五年计划推广项目。又于1963~1964年研究成功“化学与热能综合软水法”,一举解决了我国当时紧缺的水处理技术问题,打破了当时苏联和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,再次为工业、交通、国防等方面作出了贡献,被列为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全国推广项目。1959~1963年我国连续三年遭遇前所未有的特大旱灾,国家经济陷入极度困境,人民病饿难熬,彭道儒心如汤煮,他决心以科学方法防止干旱,拟订出研究“抗旱剂”这一课题,带病苦攻了五年于1963年春研究出“水体蒸发抑制剂”,他命名为“631型抗旱剂”,可惜遭到“四清运动”和“文化大革命”两次政治运动的冲击,而付之东流了。文革后他从五七干校重回到学校,见到祖国千疮百孔和百废待兴的局面十分痛心,一股振兴中华的激情再次燃起,又是一面教学、一面紧抓科研,再一次打破西方国家的重重技术封锁,经过一年努力,于1975年发明“BY-2电接触固体薄膜润滑剂”,填补我国一项空白,一举使我国原本落后、又遭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的电子工业、通信、仪表等工业中所使用的电子元器件质量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,被列为国家第五、第六两个五年计划全国重点推广项目,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。彭道儒乘胜前进,又于1982年发明“DJB-823固体薄膜保护剂”,一举解决了我国军用电子设备长期困扰的不耐腐蚀、寿命短、可靠性差、恶性事故多的严重问题,为我国航天、航空、海军、兵器、雷达、通讯等国防工业的发展,发挥了重大作用,被国家与国防科工委列为“七五”、“八五”、“九五”连续三个五年计划的全国重点推广项目,又一次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,曾被邮电部杨泰芳部长赞誉为多产高产的科学家。此外,彭道儒还为保护环境、保护人民健康作出了贡献,他在解决工业锅炉、电厂锅炉烟尘与二氧化硫污染的防治,也进行了十多年的努力,创造出四吨以上工业锅炉和“220~1040吨位湿法选择性脱硫除尘法”,获三项国家专利,先后发表科学论文四十多篇。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,他应中央有关部委如航天部、航空部、国防科工委、邮电部、电子部、科技部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、海军、空军领导部门,及北京、上海、南京、广州、沈阳、西安、武汉、天津、重庆等大中城市进行各种学术报告会共计二百八十多场次。对全国科技界、企业界造成了较大影响。